提问
孩子今年12岁了,大家发现孩子开始有秘密了,就想了解她这个阶段在想什么,但她也不想跟大家交流,动不动就说是我们的隐私。不久前我甚至想去翻看她的日记,但又感觉应该尊重她,特别矛盾。对于孩子的隐私,大家如何处置呢?
专家看法
通州区马驹桥镇中心小学张艳荣老师:不少父母觉得孩子是我们的附属品,翻看孩子的物品、查询孩子的手机内容、发包括孩子信息的朋友圈不需要征求孩子的赞同,这导致不少父母站在了孩子的对立面上。父母窥探孩子隐私的出发点是好的,不期望孩子走弯路,结交不好的朋友等等,但欲速则不达,正确的做法是在尊重和理解中与孩子平等交流。
作为父母,第一要了解孩子是独立个体,他们有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,也会有情感和秘密,愈加有尊严和人格。不论是孩子向你吐露秘密,还是你不经意间得知秘密,都请必须要守旧好,这是隐私教育的第一步,父母们不要辜负孩子的信赖。只有大家尊重并保护他们的隐私,孩子才会在得到尊重的同时掌握如何尊重别人。
同时,日常爸爸妈妈要多关心、理解孩子,和孩子打造彼此间的信赖,承诺孩子的事情要做到,不做私家侦探窥探他们的隐私。只有孩子相信你是值得信任的,才会把秘密推荐给你听。
除此之外,目前孩子们获得信息的途径多样,接触的世界过于丰富,这里面常常会掺杂着一些不健康的原因腐蚀孩子们的心灵。这就需要父母在日常留神察看孩子们的言行、思想动态,准时学会孩子隐秘世界的蛛丝马迹,以便抓按时机对症下药。其次渐渐长大的孩子们,尽管自主意识增强了,但思想尚未成熟,是非观念不强,自律意识有待于进一步提升,在处置不少事情时还不可能把握好尺度,父母在细心察看孩子思想动态的同时,要依据孩子的性格特点、喜好和特点,有针对性地培养孩子是非分明的能力。
需要强调的是,爸爸妈妈要时刻谨记,孩子们那些不可触碰的底线。比如:孩子的身体缺点残疾、一些不为外人知的习惯、过去发生的糗事等。作为父母的大家要多和孩子交心交流,真的用心去知道孩子的心理情感需要,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,尊重孩子的选择、想法和做法,不要做一些伤害孩子自尊和自信的事情。(文/本报记者 武文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