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广 热搜:

2019-2020学年高中生必须具备作文方法2、念书当用“作文眼”

   日期:2024-09-04     来源:www.fytlaw.com    浏览:346    
文章简介: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打造一座桥梁—— 1.阅读与作文直接结合; 2.阅读让写作获得新视角。 【作家在线】 [作家范本] 雪 无声无息地,一串关联雪的句子,伴随飘落在我襟袖间的雪花儿,潜入了我的心底——“撒盐空中”或是“柳絮因风”么?那些比喻,名...

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打造一座桥梁——

1.阅读与作文直接结合;

2.阅读让写作获得新视角。

【作家在线】

[作家范本]

无声无息地,一串关联雪的句子,伴随飘落在我襟袖间的雪花儿,潜入了我的心底——“撒盐空中”或是“柳絮因风”么?那些比喻,名则名矣,却未免旧了些,“雪满天山路”或是“大雪满弓刀”么?那些描摹,壮则壮矣,又同眼前所见的,不如何对景儿;“高堂明镜悲白发,朝如青丝暮成雪”么?虽然,这桥头,这路上,来去匆匆的大家中间,确有“早生华发”者在,可爱家却未必都肯领受诗人拈出的那个“悲”字。于是,我不禁想起了鲁迅先生那句“……雪,是死掉的雨,是雨的精魂”来了。

呵,雪,纯洁的雪……你过去含了人间正气,乘着天际雄风,凝做喜人的豪雨,润物的甘霖;你过去给大地增添了多少生机与活力!可一旦朔气弥天,你,就在一瞬之间,化做这纷纷扬扬的奇异的结晶体,默默地,轻轻地,飘落了下来……

是的,这雪,确是“死掉的雨”呵……

可我,沿着柏墙前行,雪花儿扑面而至,抚着我的额头、脸颊,只感觉它清而不冷,润而不僵,雪,又好像跟个僵冷的“死”字无关了……噢,这个时候,我好像更倾心于鲁迅先生把“雪”比做“雨的精魂”的意境——不是么,假如并不是精魂,又如何化入春泥,幻为那无边的野花芳草呢?这猛然让我想到,自古以来,大家贯以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,作为称颂无私精神的至高的赞语,现在么,可能有的不足了——请看这雪,这死掉的雨,生前滋灌万物;死后,更同大地合一,竭力孕育着新的春色,新的丰年——这,竟是“死而不已”了。

是的,死而不已,正是雪的使命;死而不已,也是所有生者有幸领略的至高的诗意,人的精神境界的绝顶。

……

呵,献而不惜,死而不已——这可是雪所昭示的生活真谛?而你啊,圣洁的雪,不就是天地间雄风正气所凝聚成的不死的精魂么!         (韩少华)

 

[范本启示]

大家在《前言》中见识了郭沫若“用人家的构思,套我们的生活”的方法,目前又领教了韩少华用“一串关联雪的句子”串出了一篇美文的功夫。

精心品味,那“一串关联雪的句子”,分别透射了作者各自的视角和情感;而韩文《雪》则表现了作者对雪的升华了的情韵和意境。

看来——

1.阅读,要擅长发现和领会作者的独到技法。譬如:作者为何在这里卖关子?为何在这里故意留一手?

2.推而广之,每遇见一个学习资料、生活历程,就要考虑如何把它用到未来的作文中。如此时间长了,你就拥有了一双“作文眼”。

 

 

【实用兵法】

“作文眼”阅读法

1.抽取-提炼

(1)抽取

一篇文章、一部书,都是一个驳杂、凌乱的信息群;大家只抽取最精华的一点。

[举例]

读鲁迅的《祝福》,学习“通过写双眼刻画人物精神世界”的手法。

(2)提炼

将“抽取”的“一点”与其他相似手法打造联系,提炼出规律性的写作技法和高层次的写作视角。

[举例]

将《祝福》的“通过双眼画人物”与鲁迅的其他相似手法打造联系:

◇《孔乙己》中通过“穿长衫而站着喝酒”画其迂腐穷酸;

◇《药》中通过夏瑜的“这大清的天下是大家大伙的”表现其革命理想;

◇《阿Q正传》通过画圆圈刻画人物的精神胜利法;

……

提炼规律——

①通过典型化的细节表现个性化的人物。

无论是刻画祥林嫂的双眼还是孔乙己的站相,无论是描写夏瑜的口头禅还是阿Q的画圆圈,都是艺术创作中一种典型化的手法。

②通过具象化的形象表现抽象化的主旨。

无论是祥林嫂的双眼,还是孔乙己的站相、夏瑜的口头禅、阿Q的画圆圈,都是人物精神世界的理论概括,是把抽象的定义具象化的方法。

[趁热打铁]

请你以“鲁迅笔下的景物之美”为题,写一篇文学评论。

 

2.拓展-想象

拓展,即对作品“高度浓缩”、“相对空白”或“未确定”的地方进行领会、开掘和补充。

拓展,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。

[举例]

鲁迅《秋夜》中句——

哇的一声,夜游的恶鸟飞过了。

 

 

拓展点

夜游

恶鸟

想象角度

声态

时空

成效

夜色

动态

感觉

感觉

 

 

[趁热打铁]

对“长河落日圆”展发展展想象。

①长: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②河: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③落: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④日: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⑤圆: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3.串联-升华

(1)串联

[举例]

读了鲁迅的《祝福》,由祥林嫂串联文学名著中的女人形象。如《包身工》中的芦柴棒、《青春之歌》中的林道静、《红楼梦》中的林黛玉等。

(2)升华

串联的目的:

①通过剖析,形成见解,达到认识的升华。

②通过比较,获得写作新视角。

[举例]

◇由祥林嫂串联文学名著中的女人形象之后,以《文学作品中的女人形象扫描》为课题进行比较研究,解剖人物形象,剖析表现手法,探索规律,形成见解。

◇由唐诗《枫桥夜泊》串联歌曲《涛声依然》,寻求“缘古意革新意、缘诗情通歌情”的手法。

 

[提示]

培养做念书笔记的习惯

念书有得,就该随手记下来:

1.或感想,或精彩段落;

2.或写入小本本,或载入卡片;

3.要立即动笔,不可以迟疑。

 

 

【佳作验招】

 

[榜上有名佳作]

题目:阅读下面的文字,依据需要作文。

在汉语里,“三”是个有意味的数词,构成了不少词汇。譬如:“三思而行”,“三省吾身”,“举一反三”,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”,“三个臭皮匠,顶个诸葛亮”等等。这类词汇既是社会生活现象或生活经验的概括,又隐含着肯定的文化意境和生活哲理。

请依据你对上述词汇或你所熟知的其他带“三”词汇(注意“三”在词汇中的意思)的联想与感悟,写一篇文章,可以就某一个词汇联想考虑,也可以把几个词汇联系起来考虑。

需要:自定立意,自拟标题,自选文体,不少于800字。

例文:

堪思量

老子说:“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

物。”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里,            从“中国传统文

有关“三”的哲理典故比比皆是,如“三         化”中“抽取”“有

省吾身”、“三缄其口”、“三思而行”         关‘三’的哲理典故”,

等,不胜枚举。这类短语中的“三”,大         提炼出“在传统文化

都不是确指,而是包括有“多数”“反复”       中,‘三’ 凝聚着中

等含义。可以如此说,在传统文化中,           国古时候哲学思想的精

“三”凝聚着中国古时候哲学思想的精华。         华”的写作角度,以

三省吾身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符合作文题目的需要。

荀子曰:“君子日参省乎己,则知明而

行无过矣。”看来,君子与凡人的差别不在            文章扣住“三”

于是不是行无过,而在于是不是能深思行为,反        字,选取了“三省吾

省自我。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?何况普通的        身”、“三思而行” 、

人呢!有了过失,没什么害怕的。重点在        “举一反三”三个成

于过失者要有时刻警醒我们的意识和行动,        语“串联”组合,挖

要在多次的检讨中探寻失败是什么原因,总结失        掘“升华”其蕴含的

败的教训,“不贰过”,这才是获得成功人        生活哲理。论述过程

士的重点。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用例准确,剖析充分。

然而,深思自己是严格解剖我们的艰难

过程,并不是一蹴而就,它需要历程一次次痛

苦的考验。“三省吾身”是循环往复的反省,

历程着恒久的折磨。深思愈频繁彻底,也就

愈能达到至善至美的生活境地。

三思而行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将三个成语各自

这个词源于《论语》。鲁国的医生季文        不一样的含义,归结到

子,干什么事情之前都要反复地考虑。孔子        “思维办法,哲学思

了解了,说:“想两次就能了。”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想,生活智慧”上来

像鲁国医生季文子如此的人,有智慧,        理解,这是“读”的

有才华,遇到事情再思就能了,孔子觉得用不        “升华”。

着“三思”。后来,“三思而后行”,成为

生活必不可少的思维方法和行为准则。一般

地讲,大家遇见问题,应该动脑想一想。一

思,确立做事的目的、方法、办法及原则;

再思,从相反的方面去推敲做事的方法、方

法和结果;三思,通盘考虑,全方位衡量,筛

选出最佳策略,确保万无一失。只须是把问

题考虑得周到了,想得仔细了,做到稳妥了,

那样,也就达到了考虑的真的目的。

应该看到,大家的过失大多数是因为莽

撞不计后果导致的。尤其是大家青年血气

方刚,更易丧失理智,感情用事。所以,长

辈教会的“任何事多动脑子,三思而行”,就

看上去十分要紧了。

至此,不禁让我想起了《篱笆·女性·

狗》中的主题歌的歌词,由于它对日常的

大家的劝诫非常耐人寻味:

“再也不可以如此活/再也不可以那样过/生

活就得前思后想/想好了你再做。”

举一反三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开头引用老子的

“举一反三”的意思是告诫大家从一件        话引出话题,主体部

事情类推而了解很多事情,其实就是一种由        分以三个成语作小标

此及彼,以已知推理未知的办法。这个词汇        题,结尾部分以精练

正好体现了在事物的纷繁复杂之中探索一般        的语句归结全文,这

规律的特点,所包括的“一”,即一条适用        种“总-分-总”式的

于解决一类问题的思想、经验和规律,体现        结构,章法严密,结

无限的生活现象中蕴含有限的规律、有形具        构严谨。

体的物象里面潜藏着无形抽象的生活哲理和

智慧。因此推求规律先要尽量穷尽其“三”,

抽象其本质特点,形成解决问题的办法,再

去指导推行疑难问题的解决方案。

“三”字是一台显微镜,让大家窥视出

一种思维办法,一种哲学思想,一种生活智            结尾不只情趣深

慧,其中的知识大着呢!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长,更把剖析辐射到

“三”字涵义,堪思量哟!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了文外,引人考虑。

(湖北一考生)

 

[满分作文]

独上高楼

昨夜西风凋碧树,独上高楼、望断天涯路。

——题记

过去以为,古时候文人的生命会简单而明了,年代赋予他们简明的期望:入相出将,封妻荫子。然而,是哪个?偏偏要抛开那些世俗的期望,独上高楼,为我们的生活另择一条路?

1、李白

是黄沙漫天,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?是以霓为线,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?是遍访青山绿水、且歌且行的游者么?在那个烟花3月的年代,大家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,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;而你,偏偏要独上高楼,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,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。

于是你注定要孤独,“举杯邀明月,对饮成三人”,然而你傲然,“钟鼓馔玉不足贵,但愿长醉不复醒”

而当大家回望唐朝,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,而是你啊!

酒入豪胸,七分酿成了月亮,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,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。

2、苏东坡

是拣尽寒枝终不愿栖的寒鸦么?是举杯邀明月的饮者么?是穿越了十年生死痛苦一场的痴汉么?

在那个“群星汇集”的年代,大家对你的期望本是韬光养晦,游戏笔墨罢了,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,你的光芒刺痛了那些习惯于黑夜的双眼,你注定要承受官场和文坛一齐泼来的污水。

而我只看见你青青的竹枝,脚上的芒鞋,被雨淋湿的脊背,你的笑容从容洒脱,你的眼中只有秋风绿水泛清波。

你坚守着自我,从而达到让后世永远仰望的高度。

3、辛弃疾

是落日楼头,断鸿声里的江南游子么?是恨古人不知你为狂人么?是不啼清泪长啼血的悲鸟么?

在那个崇尚享乐的年代,大家对你的期望本是吟花弄月,卖弄诗文罢了,而你偏要独上高楼,“把吴钩看了,栏杆拍遍”。

一边是“斜阳正在,烟雨断肠处”,另一边却是“宝马雕车香满路”,而你,执意要做灯火阑珊处的伊人。

你痛斥,“君莫舞,君不见,玉环飞燕皆黄土”;你彷徨,“倩何人换取,红巾翠袖,揾英雄泪”;你期待,“醉里挑灯看剑,梦会吹角连营”。

我多想跨越千年时空,共你醉明月。

在菊花开篇的南山西畴,临清流而赋诗;在明月朗照的深山竹林,抚琴而长吟;在明月下你们独上高楼,抛开世俗的期许,在青山绿水间吟哦着流水般轻扬的诗句。

若一袭单薄的长衫,略揖一揖,便昂然走进了历史,从远古走来,从发黄的线装书里走来。是你们,由于独上高楼,坚守了自我,也就在黑夜中守护了永恒的精神家园。

在那些“昨夜西风凋碧树”的年代,是你们独上高楼,抛开了世俗的期许,守护了自我,于是守护了历史的期许。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重庆一考生)

[点评]

“串联”文学史上三位名人,由“独上高楼”到“守护了永恒的精神家园”,“升华”为“守护了历史的期许”的新视角,充满诗意的哲理。

“拓展”原作,加以“想象”,一唱三叹,主题集中,文采飞扬。

 

[美文清赏]

让灵魂“示众”的勇气

几天前,我的一本散文集出版。借助双休日,我在学校图书馆门口搞了个签名售书活动,购书的人很可观。大家开的是“夫妻店”,我负责签名,我老婆负责收钱、给书。

第二天,我正在图书馆一楼阅览室看报纸,忽然有一男孩走向我,递给我一张钞票说:“老师,我昨天买的书没给钱。”

我当即向男孩表示了感谢。我不了解这位男孩是以一种哪种方法拿走书的,但我很佩服他在光天化日之下让自己灵魂“示众”的勇气。

想起报上刊登的一件事:2002年某天,一位70岁的英国老人詹姆斯在其夫人陪同下来到青岛,将他65年前悄悄拿走带回英国的一颗“龙牙”还给青岛水族馆。詹姆斯说:“这到底是什么动物的牙并无关紧要,要紧的是我过去拿了其他人的东西。”为此,他长期愧疚,并必须要物归原主。

詹姆斯出生在北京,2岁来到青岛。5岁那年,詹姆斯常常和姐姐去水族馆玩,并喜欢上了一件动物标本的牙齿,并称其为“龙牙”。詹姆斯把“龙牙”带回英国后一直珍藏着。有感于老人的真诚、淳朴,青岛水族馆后来特地为詹姆斯归还的“龙牙”制作了一个陈列橱。

仔细一想,世界上主要有两种勇气。一种是追求外在收获的勇气,譬如情窦初开的人期望找个好对象、做买卖的人梦想多赚些银子、写文章的人渴盼早点出名……这种勇气改变的是人的身份和地位;另一种是让我们的灵魂“示众”的勇气,譬如做了错事之后的忏悔、损害了别人之后的勇于承担等等,此类勇气修改的是一个人的品行。

人要靠超越来建筑我们的高度,而在所有些超越中,做了错事之后让我们的灵魂“示众”是最困难的一种,也最叫人肃然起敬。           (游宇明)

 

 

【班门练斧】

 

1.自选两首校园歌曲,提炼其主题。

2.任选一题,写一篇文学评论:

(1)谈谈方言的美感

(2)纸上歌声亦绕梁——《明湖居听书》中的音乐描写

(3)从夏四奶奶到映川的娘——革命者家属的觉醒

(4)当代散文的哲理趣味

3.以“书”为话题写作文。

 

[参考]

3.思路提示:

(1)流行的书:流行的书都是适应社会的热门出的,其中大多数是热销书,商业炒作的痕迹也比较明显。

文题如《小议念书的时髦》。

(2)陌生的书:文科的书,理科学生是陌生的;外国的书,中国读者是陌生的;经验的书,搞理论的认识陌生的;少数民族的书,汉族人是陌生的……陌生的书是一扇门,是一扇窗,是一个通往新范围的过道……

文题如《念书人的杂粮野菜》。

(3)过去的书:过去是目前的过去,目前是过去的目前;过去中孕育着目前,目前中隐含着过去。

文题如《到书中去寻根》。

(4)将来的书:将来是今天的延伸,今天的人只有展望了将来,才能更好地把握今天,更自觉地走好今天的生活路。

文题如《读一点有关将来的书》。

(5)熟知的书:熟知的书就像熟知的人,你是不是已经真的知道它了?

文题如《从“温故知新”谈起》。

(6)非名家的书:名家的书是名牌商品,但名家也是从小人物起家的;名家的书是一道名菜,但每天吃名菜你也是回倒胃口的;名家的书是免检商品,非名家的书要出版须经多少道关口;名家的书可能已经是藤枯前的最后一个瓜,非名家的书可能是原汁原味的炖鸡汤……

文题如《给“非名家”一席之地》。

(7)武侠言情书:很多学生喜欢读这种书,这是不争的事实;读这种书就是“精神污染”,就是“浪费青春”吗?

文题如《我眼里的武侠言情小说》。

(8)“怪”味的书:你听到过乡下人吃橄榄爬茅草屋的故事吗?或者中国人吃榴莲的故事吗?

文题如《书的滋味》。

(9)家具书:近年来,国内开始出现一种专门用于摆设的假书,放在书柜里,一眼望去都是金碧辉煌的世界名著,事实上那只不过些精美的外壳,里面空无一页。据介绍,这种“书”原是时尚于西方的。

文题如《由“家具书”引起的考虑》。

(10)无字书:有人说,生活是一杯酒,意味深长,有甜有苦;有人说,生活是一出戏,喜怒哀乐,一幕连着一幕;有人说,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,无心人得到的是一片空白,有心人见到的是千景万象,读到了无尽意理。

文题如《读好无字书》。

例文:

关于“念书热”

小西:你好!

特别高兴收到你的信。

来信谈到现在初中生念书的几个热门议题。我想也把我们的一点儿想法讲出,即使抛砖引玉吧。

中学年代,正是渴求常识、形成世界观之际。而大家的周围,又是一个开放喧闹的世界。

几千年人类文化的积累,日新月异的科学常识,为大家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养料,为大家认识世界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。

面对这浩瀚纷繁的书海,大家这类赶海的孩子贪婪地拾着海边的贝壳,追逐着一个又一个浪潮。

第一个浪潮是港台文学热。

琼瑶的言情小说、金庸的武侠小说,与三毛的随笔都使同学们趋之若鹜,颇有宝玉、黛玉读《西厢》之情,当然读后远不会感到“词句警人,余香满口”。为何这种书会使人这样着迷,我想或许是它给人一种精神上的补偿。

初中生处于心理变化的特殊时期,充沛的精力使大家渴望冲出学校这象牙之塔,领会广阔的外部世界。

于是,大家幻想一个千里独行侠,浪迹萍踪于天地之间;到撒哈拉沙漠找一个奇异、洒脱的生活;或者,做一个玫瑰色的梦。这所有离大家太遥远,但在书中,却仿佛达成了。这个热潮至少从最低层次上满足了大家的心理需要。

第二个浪潮是中外名著热。

在第二届文汇书展上,《莎士比亚全集》《红楼梦》等又大受青睐。在同学中,谈话的话题由琼瑶转向贾宝玉。这个浪潮除去与宣传媒介有关外,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初中生想充实自己,假如想提升个人修养,只读言情小说恐怕不可以。

第三个浪潮是哲学著作热。

不少中学同学的手中捧着《悲剧的诞生》《自我与本我》思索着,讨论着。或许他们还不可以完全理解,但这说明,当代初中生已把目光从个人狭小的圈子里移出,移到大千世界,移到严肃的生活课题上。或许多少年后,大家会发现,中学年代对这类书理解太肤浅,太片面,但非常重要的是大家已迈开思索生活的第一步。

总之,当代初中生念书的特征是求新、求奇、求广。当然,新奇之物并不是都有生命力,过广易失于肤浅,这需要大家在阅读中用我们的头脑去分辨。在中学阶段,可以“五谷杂粮”多方面地吸收,如此,可以增强肌体自己的吸收消化能力和抵抗能力。

不同年代的人爱读的书也不同。大家的父辈曾手捧《钢铁是如何炼成的》,度过他们的中学年代,而大家今天面对一个开放世界,更要孜孜不倦地汲取常识养料。从几个念书热门看,大家这一代初中生是有期望的一代,是考虑的一代,是大胆创造的一代。

不知下一个念书热门是什么,小西,你知不知道?请来信谈谈你的怎么看。再见,祝你快乐!

小烨

××年×月×日

 
打赏
 
更多>热门阅读

推荐图文
今日推荐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